麥高芬/MacGuffin

提到幽靈角色,就必須要先介紹一下「麥高芬/MacGuffin」。

MacGuffin是一個電影用語,也是由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所發明的詞彙,最早是指一些具有極大重要性、卻子虛烏有的東西,但後來衍伸為在電影中可以推動劇情發展的物件、人、或目標,而這些物件、人、或目標不一定重要,但卻可以讓劇情發展下去。關於麥高芬,最典型的幾個例子有:《不可能的任務3》的兔腳;《魔戒》中的魔戒;《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的宇宙魔方。

在上述的介紹裡,我們可以發現,電影中的MacGuffin雖然重要,但絕大多數都沒有實質意義,,也是因為如此,具有實質意義、幾乎直指電影核心的MacGuffin就成了少數,而《聽說桐島退社了》的桐島,就是其中的少數。

《聽說桐島退社了》這部電影,因為整部電影以桐島的退社回開端,開啟了角色之間的追尋與互動,推動了這部電影的發展,因此桐島也可以視為這部電影裡的MacGuffin。雖然桐島始終沒有出現在電影裡,但卻因為他對角色來說有著指標性的意義,藉由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桐島成功的引導了劇情的走向。

「桐島」代表的三層意義

而「桐島」除了作為一個學生外,他所代表的意義尚包含三層,第一層就是「理想」。

在學生團體中,總有幾個特別優秀、足以作為眾人表率的人,而桐島在學校裡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就像眾人總是圍繞著桐島打轉、排球社為了桐島要贏得冠軍一樣,大家將自己對成功的幻想,都投射在桐島身上,因此優秀的桐島就成為「眾人理想的實現」,也就是「理想」本身。

接著,桐島無緣無故的退社,象徵著大家的理想消失,隨著這股消失,桐島又包含了第二層意義,那就是「現實」。

因為面臨升學的桐島,為了某些可能現實的理由而離開同學們,這時候同學們才發現「理想」碰上真實生活、或者現實,居然可以這麼脆弱,不動聲色又迅速的就瓦解了。大家在這樣的「現實」底下焦慮著,企圖在所有線索中重新尋找一開始的「理想」,於是大家開始到處追著桐島跑,直到最後追到了屋頂上。

在屋頂上,追尋「理想」的大家看見了電影社的同學,他們依然自顧自地拍著電影。那種「我們的理想消失了,你們怎麼還能若無其事地擁有自己的理想」的焦慮擊垮了他們,因為失去了「理想」的他們,似乎比他們看不起的電影社還低了一階,崩毀的信心和壓力,最後導致了殭屍混戰。

在殭屍混戰的時候,電影社成員們代表的就是醜陋卻殘酷的「現實」,就像從頂樓躍下的桐島,在「理想」崩壞之後,就變成那個摧毀理想的「現實」一樣。而被「現實」追趕、終於露出盲目的本色的,就是那群追尋桐島、以及失去理想的同學們。

殭屍混戰之後,所有的人慢慢散去,像是忽然明白了桐島與理想的破滅,然後故事回到了宏樹身上。

從電影給的線索裡,我們可以發現,在同學裡,宏樹與桐島最好,也有著近似桐島的優秀才能。但其實整個故事裡,他的反應都很平淡,也不很積極的在尋找代表「理想」的桐島。而電影最後,在屋頂上,他將攝影機的鏡頭蓋還給前田的時候,宏樹問他以後想拿奧斯卡嗎?想跟女演員結婚嗎?前田都給了否定的答案。宏樹遲疑著,然後在前田一句「很帥啊」的稱讚裡哭了出來。

藉由宏樹與電影社社長前田的對話,桐島的第三層意思才終於浮出水面。桐島除了代表「理想」與「現實」外,同時還代表著「春青的消失」,因為認清現實的我們,再也不能隨便在聯絡簿上寫著:我長大要當總統、我長大要當太空人的志向了。

宏樹一直以為棒球社社長跟前田是為了虛幻的夢想而活著,不追求「理想」的他,才是真正認清現實的人;沒想到到了最後,他才發現,前田並沒有一昧盲目的追求夢想,他不給自己虛幻的未來,不為不切實際的夢想而痛苦,他甚至能鉅細靡遺的想像著未來生活的樣子。

但宏樹不能。也是到這時候宏樹才發現,不追著「桐島」而跑的前田,其實已經輕易的跨越了「現實」與「理想」的界限了。而在前田「很帥啊」的那句話之下,宏樹終於看清楚自己的才華與盲目,他甚至連張口說一句「桐島」都做不到,連「理想」都沒有勇氣說出口。

他終於明白他跟前田最大的差異在哪裡,他也明白自己跨過了「理想」與「現實」的界線,也因此踏入了成人的世界,他的世界不再青春夢幻,認清桐島的退社之後,他的春青懵懂也就此消失了。

回過頭來,關於桐島,其實整部電影給我們的線索很少,除了名字跟排球社外,幾乎沒有給我們關於桐島的側寫,甚至於朋友間的對話也沒有談到。這代表了另外一個意義,意即同學們連「桐島」的詳細面目都說不清楚,只是在盲目追求一個理想的空殼子,幾乎像是只是剛好認識了一個名為「桐島」的詞彙一樣。

藉由「桐島」這個從未出現的MacGuffin,這部電影反映了青少年空泛的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還有青春與現實的界線。


3部使用「桐島」式的MacGuffin電影

露西亞離開之後
After Lucia
2013 | 93 min | 墨西哥
導演:Michel Franco
演員:Tessa Ia, Gonzalo Vega Jr.

在眾多電影中,雖然數量不多,但還是有像「桐島」這樣具有明確意義、又從未在電影裡出現的MacGuffin。首先就是甫代表墨西哥角逐第8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露西亞離開之後》。

《露西亞離開之後》無疑是一部關於霸凌的電影,但是在霸凌的事實之前,我們應該先看看電影片名所告訴我們的資訊,因為這部電影的MacGuffin就藏在片名裡面。

首先,露西亞是誰?其實整部電影裡,沒有任何人叫做露西亞,但是從電影給的資訊裡,我們可以推測女主角Alejandra的母親應該就叫做露西亞。所以這一部電影除了探討霸凌以外,它也在探討一個母親的離去對一個家庭來說,造成了多深的創傷。

其實,說整部電影是以「露西亞的死去」為發展一點也不為過,甚至也可以說,露西亞以她的死,控制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即便她沒有出現,但她帶給角色的心理壓力,迫使他們做出電影中的種種決定,而導致了最後毀滅性的悲劇。

片中除了霸凌的主線外,還不時穿插著露西亞遺留下的種種片段,像是開篇的開車長鏡、搬家、同事們討論的婚禮、父親的工作不順、處理保險等等,這裡無形中都揭露了露西亞對丈夫的影響力;再從Alejandra吸毒、分擔家務、處理同事跟父親的紛爭、為了父親的心情而隱忍霸凌、回到老家,這裡暗示著母親離去對Alejandra的影響,當然,更不用提劇情屢次暗示著母親就是死在Alejandra身邊的事實。

雖然從未出現,但露西亞鮮明的活在角色心中,並深刻地影響了Alejandra和父親兩人,也讓接下來的霸凌以及隱忍,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當兩人之中始終夾有一個禁忌的話題時,兩個人的關係是不是越來越疏遠了?甚至於Alejandra在被霸凌後,父親種種善意的關心,無疑也變成了霸凌的幫手,將Alejandra往無法求助的邊緣又推了一步。

而同樣的沉默,也可以放在拍攝性愛影片的荷西身上,雖然荷西從沒有參與霸凌,但是正是他的拍攝,以及對霸凌的漠視及放任,才造成了更加不可挽回的後果,所以回過頭來,其實他跟主角父親一樣,都在無形中成為霸凌的幫兇。

整部電影,比起霸凌,它更像是在說一個關於傷痛與沉默的故事,然後藉由母親的死亡與霸凌的發生,終於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

所以,雖然露西亞從未出現,但正是因為露西亞的離開,整個故事才嫣然誕生,露西亞無疑是這個故事裡面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同時代表著「傷痛」以及「漠視」的形象,一如「桐島」只出現在電影片名裡一樣,她無疑也是電影中具有鮮明意義也未曾出現的MacGuffin。

穆里愛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1963 | 117 min | 法國
導演:Alain Resnais
演員:Delphine Seyrig, Jean-Pierre Kérien, Nita Klein

《穆里愛》除了電影片名外,還代表著一位被法軍凌虐致死的阿爾及利亞少女,更代表著這部電影的MacGuffin。

故事講述一個寡婦與繼子的故事,而穆里愛即是繼子在阿爾及利亞戰役時,親眼目睹的悲劇。她雖然未曾在電影中出現,但卻是繼子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罪惡感的由來。

電影藉由大量跳躍式的剪接、角色需求不明、動機不明的情況,串起了一個核心問題,即「人際的隔閡」。而這種人際的隔閡,導演則是透過畫面來傳達,他在房間前景布置了一張永遠空著的綠色沙發椅,藉由這張椅子透露出一個缺席的存在,同時也暗示著劇中人物的縮影。

這張椅子所透漏的就是戰爭、時代帶給人們的隔閡和不安,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應該要被珍惜卻被殘殺的東西。所以,更具體的說,這張空下來的沙發椅等待的就是被凌虐致死的女子穆里愛,也就是到此,穆里愛才真正成為一個未曾出現、但卻有實質意義的MacGuffin。

尋找希薇亞
In the City of Sylvia
2007 | 84 min | 西班牙
導演:Jose Luis Guerin
演員:Pilar Lopez de Ayala, Xavier Lafitte

《尋找希薇亞》的MacGuffin也直接大膽的出現在電影片名裡,即是希薇亞。從這幾部電影來看,似乎這種未曾出現在電影裡、但卻具有明確意義的MacGuffin都必須這樣呈現。

《尋找希薇亞》的故事可以與貝克特的名著《等待果陀》一起談論,因為兩個故事幾乎都呈現出一樣的意圖與手法。

《尋找希薇亞》的故事以希薇亞這個人開始,但她並沒有出現在電影裡,她的所有形象跟線索都來自男主角的記憶。不過雖然她沒有出現,甚至觀眾也不確定是否真的有這個人,但這部電影的故事都是圍繞於她開始,也圍繞於她結束,男主角就是受著對於希薇亞的記憶影響,而開啟了這個故事。

男主角所探索的是一個記憶中的愛情,一個理想愛情的本質與樣貌,雖然他並沒有找到希薇亞本人,但他卻在反覆追尋希薇亞的過程中,完成了他對於愛情的追求,以及對愛情意義的尋覓。所以希薇亞所代表的,其實就是「理想中的愛情」以及「愛情意義的追求」

同時,在電影中,男主角曾誤認一名女性為希薇亞,那位女性則否認自己是希薇亞,在這段往來的對話與互動中,也揭示了男主角心目中的理想愛情和現實是保持著差距的,那種理想與現實的隔閡,還有理想在現實中的虛無幻境,其實也就是愛情跟生命的本質。同時,這也再次確立了希薇亞作為這部電影的MacGuffin是有實質意義的。

換句話說,如果以果陀作為MacGuffin的荒謬劇名著《等待果陀》所欲探討的是生命意義的追求,那《尋找希薇亞》無疑就是愛情版的《等待果陀》。

(文/楊揚、黃英嘉)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