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電影與拉麵:解析《蒲公英》


如果只能推薦一部關於食物的電影,我會選《蒲公英》(Tampopo, 1985)。

《蒲公英》的導演伊丹十三原本是演員出身,從小受到知名編劇也是導演的父親伊丹萬作影響,對演藝事業有濃烈的興趣。曾在市川崑《細雪》、森田芳光《家族遊戲》等經典作當中演出,評價不俗。而演員身份似乎只是他的跳板,他演過最好的角色卻是「導演」。

1984年執導處女作《葬禮》以幽默筆觸看待日本的傳統禮俗與生死議題,一鳴驚人拿下電影旬報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隔年推出以拉麵為主題的美食電影《蒲公英》,邀來山崎努、役所廣司、渡邊謙等明星,自己的妻子宮本信子演出女主角,被影迷奉為傳世神作。以國片《熱帶魚》聞名的喜劇導演陳玉勳,在自己的作品《愛情來了》、《總舖師》裡面都有對《蒲公英》的致敬,其影響不言而喻。

《蒲公英》電影海報

本片在講述一名與片名同名的單親媽媽蒲公英,經營一家生意差強人意的拉麵店謀生。某天他遇見了鋤強扶弱的卡車司機黑郎,在他的循循善誘之下朝向拉麵大師之路邁進。

這聽起來像是好萊塢式的勵志三幕劇,但在伊丹十三的妙手之下結合了各種類型元素,有日本式的誇張喜劇表演,也有西部片裡面惡霸與英雄的爭鬥。你很難想像拉麵怎麼拍成西部片?但伊丹十三做到了。西部片裡以「文明」與「野蠻」的衝突為主的核心架構,在《蒲公英》當中轉化成傳統規則以及衝破改寫他的一股創造力。他以幽默的手法譏諷那些相信有「標準做法」的人事物,揶揄那些對美食有不同程度癡迷的素人,卻也肯定他們的熱情與不凡的創造力。

《蒲公英》就像是一碗拉麵,除了主線故事外,還有許多增添風味的小配菜(支線劇情)。舉凡黑道、上班族、小偷、小孩、乞丐、各式路人,他們對美食有共同的欣賞,不同的體驗。尤其是把美食與性慾結合的具象聯想,正是「食色性也」的完美體現,結尾一段嬰兒吸吮母乳的畫面更說明了「口慾」與作為性徵的乳房意象的結合。

重新定義蛋黃的吃法

伊丹十三看似張狂不羈的場面調度、敘事手法還有混搭的類型元素,挑戰了我們對美食、對電影的認識,甚至對日本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的理解與關照,拓寬美食電影的格局與視野。

《蒲公英》的前衛與超越,30年不變,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文/林子翔

影片來源: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翻譯:24電影誌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