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給問嗎?麥克李以及新作《Peterloo》

英國大導麥克李(Mike Leigh)新作《Peterloo》(預告)即將在11/2英國上映。這部電影是麥克李繼《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2014)之後再一次拍攝時代劇,也是他作品裡目前為止最昂貴的製作。

《Peterloo》電影海報

故事描述1819年發生在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彼得盧大屠殺(Peterloo Massacre),數以萬計在聖彼得廣場和平抗議要求改革的民眾,手無寸鐵地遭到騎兵隊的衝撞,造成18人死亡超過700人受傷。這起事件還促成了《衛報》( The Guardian)的誕生。有趣的是,日前《Peterloo》在威尼斯影展首映過後,《衛報》的記者馬上獨排眾議給了五星滿分好評。現在《Peterloo》上映在即,《衛報》也對麥克李做了大篇幅的專訪,還請來他的名人粉絲以及網友們來對他提問。可以說是力挺麥克李這部與《衛報》創立起源有關的電影。訪談篇幅長,有興趣的影迷可以閱讀原文(請按此)。

以下私心摘錄幾段有趣的問答:

大師,給問嗎?

你快樂嗎?

是啊,我非常快樂。我很高興活了這麼久,我爸爸在71歲時就因為心臟病過世了,我現在75歲已經贏他4年了。(….中略)我很高興我還活著,而且還很幸運地拍了21部不被任何外力干擾的電影,還有許多舞台劇,真的很棒。我很高興當了祖父,我很滿意我的家庭狀況,對我的飲食也是滿意到無話可說,大概就是這樣。

我知道這個問題有點私人,但是請問您有參與英國脫歐的投票嗎?您的選擇是什麼?

你認為答案是什麼?猜猜吧?我當然是投了留歐。很明顯的脫歐公投是一個荒謬而且危險的舉動。公投到現在兩年半的時間,每一天都更加清楚地證明了我們正處在一個危險的舉措上。這就是針對這個議題我想說的話了。

您認為在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過後,那些在英國政治系統裡努力爭取民主以及平權改革的人們,對於我們現在的民主進程會滿意嗎?(來自工黨議員Angela Eagle)

這是一個好問題,Angela。我想如果他們的時光機停在了1945年,他們應該會興奮不已;但是如果他們繼續前進來到了2018,他們心裡可能會五味雜陳吧。當然,他們可能會因為人們已經有了普遍的公民權而感到自己無用武之地,但是他們也會很驚訝地發現人們有了選舉權卻不出來投票,驚訝地發現勞工階級,或是說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們,不去行使他們的權利。另外一個你可以在《Peterloo》這部電影裡面看到且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是,這些勞工階級尋求政治改革的年輕領頭者們,他們不僅能言善道地發表演說,也能引經據典。別忘了,那時候「教育」都尚未建立,他們可能都是自學,或是從主日學校(Sunday school)裡獲得知識。回到前面說的,如果你說的那些人坐著時光機來到了2018年,他們也會發現人們接受教育但卻無法善用此權利,而對此嗤之以鼻吧。

PETERLOO featuring John-Paul Hurley as John Thacker Saxton, Ian Mercer as Dr. Joseph Healey, Rory Kinnear as Henry Hunt, and Neil Bell as Samuel Bamford courtesy of Amazon Studios.

您曾經給我一些很棒的建議,想問問您自己曾經得到過最好的建議是?(來自《春光之境》God’s Own Country導演Francis Lee)

大概是「滾開別浪費我時間」吧。這真是個困難的問題啊。說實話,Francis,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了不聽起來太過傲慢,我只能說,我不記得有聽過我認為是很好的建議。恐怕這就是我的回答了。

有些時候我們一起工作時,好像達到了一種完美的狀態,我們創造出了特別完整且真實的感覺,呈現出了最好的自己。在你的生涯中,有沒有一部電影或是戲劇,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呢?(來自常與麥克李合作的女演員Lesley Manville)

這就好像在問,我的兩個孩子我比較喜歡哪一個一樣,兩個我都愛。同理我對自己作品的感覺也是這樣吧。顯而易見的,有時我的作品在某種方式之下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像是《Meantime》(1983)這部片,起源於想要談論在柴契爾夫人當政後社會上失業的情況,我自己特別有感。但這並不代表我就認為它比自己其他電影更好,或是更貼近你說的那種感覺。

你過去和現在最喜歡的導演是?(來自常與麥克李合作的男演員Jim Broadbent)

哈,謝了Jim,提醒了我要打斷你的腿。開玩笑的啦。我其實討厭這種問題,因為範圍實在太廣了。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艾曼諾歐米(Ermano Olmi)、比利懷德(Billy Wilder)、肯洛區(Ken Loach)、小津安二郎、黑澤明、艾達盧皮諾(Ida Lupino)。但事實是,我是電影愛好者也是影迷,種類太多了。大衛林區(David Lynch)很多時候讓我覺得像外星人一樣,不過我認為他真的是一位好導演。

我…我像外星人嗎?

請問曾經有大型電影公司來找過您拍攝大預算的電影嗎?如果沒有,您會想要去拍這樣的電影嗎?您願意下一部電影來拍007嗎?

哈哈,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不錯的點子,拍一部電影關於詹姆士龐德到偏遠的鄉下去探望他年邁的母親,整部電影就只有兩個人的對手戲。你知道我在2005年以《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2004)獲得英國奧斯卡(BAFTA)最佳導演的時候,那時在一個飯店裡面,我記得大家都喝多了、很開心地慶祝。那裡有個繞著樓座往下的樓梯,而我剛被介紹給Barbara Brocoli(007系列電影的監製)認識,我們兩個就在大家的注視之下從樓梯走下去。「Mike恭喜你!」大家喊著。「我要執導007電影了」我回。一旁的Barbara Brocoli似乎也笑了。而人們遠比你想像中的笨,興奮的喊著「太好了!太好了」,大概是這樣。我並沒有和大型電影公司認真地談過,因為那不是我會拍的電影。就算真的有,在創作上可能也會被嚴重地干涉吧。所以這種事基本上不會發生。然而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很久以前就放棄了以任何形式當演員,不過,我想如果能在007電影裡面客串一個人,操著濃濃的東歐口音說:「Good evening, Mr. Bond」,那樣好像也不錯。

您成長於如此完善的中產階級背景(父親是醫生,就讀重點中學接著是皇家戲劇藝術學院),為何你覺得在自己從來沒處於生活掙扎的情況下,可以去拍關於勞工階級的電影?

首先,我並不是來自一個完善的中產階級背景。你會這樣說只是因為我父親是醫生。第二,我成長於勞工階級的地區,就讀勞工階級的學校跟著勞工階級的小孩一起上學。第三,這是這個問題最重要的答案,我只想著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應該具備的特質:對所有的人都有充分的理解以及同情心。而且誰說我沒有在生活中掙扎過了?這個提問者顯然瞭解得不夠多就做出這樣武斷的結論。就算退一萬步接受你的假設好了,也不會妨礙我為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們寫故事。

有鑒於您的上一部作品《畫世紀:透納先生》,從發想到真正在銀幕上跟觀眾見面,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想請問下一部可能還在計畫、還在籌資的麥克李電影會是什麼嗎?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我大部分的作品,除了三部時代劇《酣歌暢戲》(Topsy-Turvy,1999)《畫世紀:透納先生》《Peterloo》之外,我從來沒有跟劇組人員說過這電影最終會長成什麼樣子,因為總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才逐步琢磨成形。未來我的作品也會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製作,所以現在並沒有培育中案子。

在拍攝電影選擇主題的時候,您認為主題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元素讓您覺得值得去做呢?

這也是一個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真的。「這是一個主題,讓我們圍繞這個主題來寫一個故事吧」,我不會做像這樣的事。因為這是關於人的問題,當你以各種不同角度去觀察人們的時候,主題自然而然就會浮現。我的確曾經以一些特定的前提去拍攝電影,《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1996)當初是想要講一個關於收養的故事,因為我認識一些有這樣經驗的人。《天使薇拉卓克》的發想則是因為我年紀比較大所以瞭解在1967年《人工流產法案》出來之前,人們對於意外懷孕以及非法墮胎的情況為何。在選擇這兩個主題的時候,都是不假思索地立即反應,你只知道它是來自各個層面的人類經驗。所以我會說,我不會為了主題去思考,而是思考關於人的議題。人與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1996)

我曾經聽說有人寫了一篇論文題目是「麥克李作品中的鬍子」。鬍子對你來說有多重要?

鬍子?真是個可笑的問題。鬍子對我來說不特別重要,不過我的確覺得刮鬍子是一件苔哥(filthy)的習慣。我從1967年3月就開始留鬍子到現在,而我兩個已經3.40歲的小孩,總是說要偷偷溜進房間把我的鬍子刮掉,因為他們除了舊照片之外沒有看過我剃鬍子的樣子。至於為何我停止刮鬍子?Well,你如果真的想知道細節,我曾經為了要去演戲而刮鬍子。但當我24歲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擔任助理導演時,我就知道自己此生的志向是導演了。而且我覺得如果有鬍子的話看起來比較像導演一點,雖然我那時候沒有鬍子,但還是覺得刮鬍子是一個浪費時間、骯髒、無關緊要、浪費資源的習慣,所以我從那時候就不刮鬍子了。

請問您是怎麼在忍著不從橋上跳下去的情況下,製作這麼多讓人看了心情不好的電影?不過我喜歡你的電影。

首先,我不會游泳。是說也不是所有橋的底下都是水啦。但我不同意我的電影都是完全地令人沮喪。我的電影是關於人性,總是有些愛、有些溫暖、有些幽默,同時也可能會有傷心跟沮喪。我從來沒有拍過一部電影是毫無救贖、毫無希望的。所以儘管他問了這個問題,但如果有什麼理由讓這位提問者喜歡我的電影,我想這就是原因了吧。

如果我想要成為下一個麥克李,您會給我什麼樣的建議讓我夢想成真?

別刮鬍子並且從橋上跳下去。這個問題太傻了,成為下一個麥克李不會跟你想像中的一樣好。你真正該做的事成為下一個「你」。回到問題,我能夠給你唯一的建議就是:永遠別妥協。


還記得2014年麥克李推出《畫世紀:透納先生》的時候,《The Hollywood Reporter》邀請他參加導演圓桌(Directors Roundtable),同桌的還有克里斯多福諾蘭、李察林克雷特等人。當時主持人介紹《年少時代》(Boyhood),提到這部片花了12年拍攝才完成,並且問麥克李有什麼看法,他馬上說:「我沒有12年好活了」,笑翻在場的人。看完這篇訪談,大師還是一樣幽默,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且永不妥協,一如他的作品。希望台灣的觀眾能快點與《Peterloo》相見。

(文、翻譯/林子翔)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