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金馬影展官網
沒有真正無辜的旁觀者……他們在目擊的現場都做了些什麼?— William S. Burroughs
電影《暗魘迷宮》(In the Shadows)開頭出現的字卡,為這個迷宮般的觀影過程打開了入口。這部印度導演迪培什簡(Dipesh Jain)首次執導的長片,講述一位男子為了找出疑似受虐男孩的身影,讓自己身心靈都彷彿被困在迷宮一般,精神瀕臨崩潰。隨著電影發展,男子心中深藏的秘密也慢慢浮出檯面。
電影看似有著懸疑驚悚的類型外表,但並不刻意在情節上大做文章,反倒透過雙線敘事交叉剪輯,讓觀眾與男主角一起墜入迷宮之中,鏡頭前後都渴望找尋救贖的出口。複雜的設計以及影像的質感,在形式與內容上展現了不凡的能力。
舊德里的巷弄迷宮,遇上被創傷禁錮的心靈
導演迪培什簡回憶,這個拍攝計畫一開始曾被很多朋友勸退,原因在於主角低限的設定、極少的台詞,必須透過場面調度和影像的設計去補足電影的紋理,對於新導演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他認為如果現在不做,這個故事可能就永遠沉在自己心底了,便毅然決然投入拍攝。
問起本片的創作源起,迪培什簡表示在美國就讀電影學校時,腦中就一直有個關於印度舊德里的形象,那是自己祖父母居住的地方。那邊像迷宮一般的街道巷弄,在他兒時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進行田野調查後,他更發現舊德里的居民就像被困住了,想離開卻沒辦法離開。一個粗略的構想於焉而生:一個男子,面對著生理心理都被困住的窘境。
後來,他為了拍攝紀錄片而研究關於兒童受虐影響日後人格的發展,越深入研究,越覺得與其將它拍成紀錄片,不如把前述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就這樣成為了電影的雛形。
為了在影像上呈現出主角受困的氛圍,《暗魘迷宮》在很多地方都下了工夫。例如舊德里的場景,從主角居住的狹小破舊房屋,再到外面錯綜複雜的巷弄、聳立的高牆,都與男主角內心的困境互為表裡。接著再用較為逼近角色的攝影鏡頭還有昏暗的光源做輔助,甚至在音效的設計上,都讓觀眾能清楚地隨著主角的身心狀態變化體驗到層次。
掏心掏肺、踏破鐵鞋換得完美卡司
一般電影都是確定主角人選後再慢慢加入配角選擇,但本片剛好相反,男主角Manoj Bajpayee是到最後一刻才確認加入。迪培什簡說,《暗魘迷宮》劇本一開始就是以這位在印度獨立製片界相當有名的男演員為樣本量身打造,因此非常希望他能演出。不過當時他的片約已經排到一年以後,因而,當劇組開拍前兩、三個月跟他聯絡時,還被揶揄了一番。「當初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直接跟他攤牌,請他別浪費彼此時間,先看過劇本再考慮。」導演迪培什簡笑說。沒想到Manoj Bajpayee真的被劇本打動,約了彼此見面,他花了足足四個小時「拷問」導演電影各方面的細節,才決定出演。
電影當中表現也相當精采的小男孩Om Singh,則是花了很多時間才在孤兒院找到,他天真無邪又帶點哀傷的氣質吸引了導演迪培什簡。相談中,他更意外地發現這個男孩也有著受虐的過往,跟電影裡小男孩伊度角色的設定不謀而合。年輕的Om Singh從來沒演過戲,卻非常聰明,若只給他演戲的指令沒有太大用處,而是要花時間解釋戲的細節,讓他信服之後就會有好表現。
訪談最後,好奇問起導演有無影響自己至深的創作者或是電影?他笑說,「以前讀電影學校時當然曾受《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柏格曼(Ingmar Bergman)、漢內克(Michael Haneke)、王家衛等名片名導啓發。但自己才拍攝第一部劇情長片,要說有直接的影響可能都言之過早。期許以後要是能拍出這些大師百分之五的功力,那就太好了!」
(文/林子翔、編輯/洪健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