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流電影來說《依達的抉擇》一片對整個影壇是近年來極為陌生的視覺經驗,黑白的影像加上4:3的銀幕比例,《依達的抉擇》試圖以仿擬1960年代影像格式,並將它帶回二十一世紀的現今。
《伊達的抉擇》:淡筆寫熱情 ──定鏡、長鏡頭及正反鏡頭剪接
《伊達的抉擇》的剪接以及運動技法,都十分地收斂,維持了冷峻的基調,但在這基調之下,卻默默地凸顯人的矛盾以及與環境的衝突。
《自由之心》:關於電影中的「畫外」 (off-screen)
畫外,既可以代表宿命、代表動作的強化,也可以代表另一個世界永遠不能由另一個世界所捕捉,因而與景框內的世界衝突。而這也與《自由之心》強調的角色歷程相符:進入到陌生的場域,面對逐漸滲透的殘酷「真實」。
《自由之心》:傳記改編電影的限制與突破
與一般的電影相比,《自由之心》的情節顯得平淡,甚至可以說,角色的處境,並沒有遵循一個三幕劇的公式,也就是:「鋪陳、衝突、解決」;但是它卻也有一個難以跳脫的格局,也就是這是一部傳記改編的電影。
《自由之心》:Solomon Northup的小提琴意象
「我希望它能為我們帶來歡樂。」當Ford主人把小提琴拿給Solomon作為他成功開鑿運河的獎勵時這麼對他說,我想這也是小提琴這個樂器帶給了Solomon苦難、陪伴了Solomon承受苦難之外的另一個意涵。
《自由之心》:再掘黑奴歷史
一直以來,導演Steve McQueen就想拍一部黑奴電影,不談令人憤恨不平的種族歧視、不談追求自由平等的暴動反抗,他只想據實呈現一個黑人如何從自由之身淪為奴隸,在這期間又遭受了多麼慘無人道的待遇。
《自由之心》:所剩無幾的自由
許多電影運用被箝制的肉體對比出慷慨激昂的人心價值,但《自由之心》卻讓人身自由一夕被剝奪,使人性尊嚴顯得不堪一擊。
《自由之心》:及格邊緣的三幕劇
《自由之心》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撇開其他因素,光在劇本上思考,那也不過就剛好擦過及格邊緣,而所謂劇本是「一劇之本」,站在這個角度而論,《自由之心》的整體表現不言而喻。
《聽說桐島退社了》:校園、群體生活、真實青春
《聽說桐島退社了》跳脫線性時間軸架構,再加上運用麥高芬、多重視角等敘事手法,創造出一部另類的校園片,並被日本旬報評為21世紀最好看的青春電影。
《亞果出任務》:憑什麼拿這麼多大獎?
《亞果出任務》囊括世界各大獎,絕對是2012年最風光的一部電影。24 電影誌為大家整理了這部片的看片重點,首先分析其編、導、剪輯的優缺點,而後延伸出三點相關的議題與片單,讓大家對有更完整的背景,以及觀影之後的反思的空間。
《女朋友.男朋友》:大亂聊
《女朋友.男朋友》固然得到國內許多支持,也必須肯定整個劇組的努力,但回到電影本身,《女朋友.男朋友》的優點在哪?缺點在哪?24電影誌成員決定來場大亂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