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電影運用被箝制的肉體對比出慷慨激昂的人心價值,但《自由之心》卻讓人身自由一夕被剝奪,使人性尊嚴顯得不堪一擊。

前一刻Solomon Northup還是個有名有姓、備受尊重的小提琴家,畫面一暗他的四肢就被鍊上鐵鐐動彈不得,接著白人手上的木板更毫不留情地往他的背上抽。你期待主角像英雄一樣誓死捍衛尊嚴嗎?皮開肉綻、痛得不支倒地的他,早就沒有力氣呼喊自己的名字了。電影演到這裡還不到全片的十分之一,可見它真正的意圖並非在於歌頌人性的光彩,它花了幾乎所有的篇幅蹂躪奴役制度下僅剩的自由心靈,旁觀生命在這段無法彌補的歷史中一次次低頭。對《自由之心》而言,自由的失去是一段漫長且具侵蝕性的去人化過程。

人心之所以自由,是因為即使眼前的現實將人束縛,潛在的意識還是可以抽離當下,逃回記憶中或遙想未來,如同一開始,在Solomon的精神還未被消磨殆盡的時候,他還能憑著記憶回味一點自由的滋味、拼湊一點希望的可能。深夜裡,他懷念舒適乾淨的床鋪和妻子溫柔關愛的眼神,即便此刻歇息的角落悶熱擁擠使他輾轉難眠,在神經緊繃、無時無刻不被束縛的生活中,這是他僅有的、只屬於自己的片刻。然而,得來不易的寧靜卻被陌生女人強迫的性行為給抹滅,她靠著身體的自主權和性的歡愉換來暫時的自由,卻犧牲了Solomon對愛與性的選擇。再者,Solomon懷念他的孩子,但在Eliza被迫和孩子分離而悲痛欲絕的時候,他卻不許她哭泣,沉溺悲傷是Eliza表現自由的方式,就算她無力留住孩子,她仍有權力放聲大哭;就算她已淪為奴隸,思念兒女的時候她仍是一位母親。而為了生存拒絕軟弱的Solomon,卻也斷絕了和回憶的聯繫、屏棄了身為人父的心情。

除了情感記憶之外,一個人所累積的知識和才能亦是獨立於體制外的人性特點。Solomon識字、書寫的能力曾一度為他帶來希望,他期盼暗夜裡以枯枝沾取果實汁液所寫下的信,能還給他原本的生活,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信裡微弱的呼救在火光中幻滅。Solomon的音樂才華也曾帶給他安慰,他奢望小提琴奏出的旋律能成為殘破心靈的慰藉,但是在第二任主人Mr. Epps的奴役下,一場由小提琴陪襯的深夜舞會,卻讓愛恨縱橫的權力關係浮上檯面,甚至演變成Patsey慘不忍睹的公開鞭刑,而這一次,Solomon從樂手變成了鞭刑者。當藝術和暴力在無形中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連結,那變調的旋律是他再怎麼轉動弦軸都回不去的,與其奏出變質的音色,不如再也不碰了,於是,我們看著他徒手將琴身折斷,也捏碎了他拼命守護的最後一絲人性。

最終,Solomon在白人Bass的幫助下重拾了原來的身分,但在他踏進家門時那張歷經滄桑、被淚水浸濕的臉龐,卻帶著一副喜悅之外的複雜神情,原以為逃脫奴役就能獲得全然自由的他,這時才查覺到過去的十二年歲月早已在他心頭留下永恆的傷疤、一塊再也無法活出生命的死肉。至於那些一生都沒有機會離開、注定得死在奴役下千千萬萬的黑人們,也許只能期盼他們在棉花田裡的歌聲能撐過一天又一天摧殘的日子,繼續飄揚下去。


文/bess

Posts created 106

發表迴響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