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與亞歷山大》-柏格曼一生追求的世界

一部自傳體的作品,通常會出現在一個導演的前幾部片,但當一個導演在熟悉屬於他的電影語言後再回去拍攝他的自傳電影時,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瞬間都將相當精湛,尤其這部作品同時也是這位大師的封山之作。

如同另一位大師塔可夫斯基在《犧牲》一樣,他們依然有很多話想說,依然有很多事情沒搞清楚,他們叨絮著所有對生命的見解,這部電影集大成柏格曼對家庭、婚姻、戲劇、生死、信仰乃至於對人生的所有省思都包裝在屬於他如同萬花筒的電影技法之中。

柏格曼《芬妮與亞歷山大》開場,從亞歷山大在擺弄他那「非僅供娛樂」的人生舞台開始,亞歷山大起身環顧這個家,呼喚了他的家人卻無人回應,回應他的,是一尊藝術雕像品,隱隱道出柏格曼電影永遠的母題:「人的一生是不是孤獨的呢?」

柏格曼在《芬妮與亞歷山大》的拍攝現場

故事由熱鬧大家族的聖誕節開始,我們會漸漸察覺所有角色都好像是是柏格曼的化身。例如柏格曼透過亞歷山大的爸爸奧斯卡說出他為何終其一生作戲劇的原因,除了希望觀眾能在這一個小小世界暫時忘卻時間外,更重要的是他喜歡這個小小世界一起創作的人們;透過古斯托夫展現他對女人的多情與無盡的慾望;透過主教艾德維與愛密展現他對婚姻與兩人關係的糾結痛苦;透過亞歷山大的視角,展現他對死亡、宗教的恐懼與不信任。

這是一部單純的家庭自傳片嗎?不是,它是柏格曼的電影。在故事漸漸發展到中後段,帶有一絲絲怪奇驚悚的味道,那會是類型恐怖片嗎?不是,它依然是柏格曼的電影。能這樣把家庭片拍成驚悚藝術片的,影史只有柏格曼一人做得到。

故事的結尾,柏格曼看到宗教化身成為的鬼魂,永遠是繚繞在他心中難解的問題。祖母海蓮娜朗讀著史特林堡《夢幻劇》的前言,大師為他的所有電影,乃至於人生留下了註解。

「萬事皆會發生,萬事皆有可能,時間和空間並不存在,在現實脆弱的框架之下,想像如紡線交織著新的圖案。」

柏格曼一生都在追求的這個無邊無際的世界,化為銀幕上的電影夢,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這個夢就永遠不會醒來。

(文/IDJ、編輯/林子翔)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