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侶》:平淡卻雋永的大師手筆

繼一年前的金馬影展之後再次重看《愛侶》(Loving,2016),還是覺得它是去年最好的電影之一。影展後好像只在光點華山放了一場特映,後來沒有上院線,很可惜。現在可以在一些線上串流平台上找到,也有DVD發行。

改編自真實事件,故事講述60年代的美國南方,一場白人丈夫與黑人妻子的通婚觸犯了當時的法律,他們被逼迫接受緩刑的條件離開家鄉。當時美國民權運動正風起雲湧,民權律師注意到他們的案子,並且一步一步地想藉由這個個案,翻轉美國憲法禁止跨種族婚姻的謬論。

《愛侶》電影預告

同樣是討論民權運動與種族議題,《愛侶》用了跟《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完全不一樣的方式。導演傑夫尼可斯(Jeff Nichols)無意塑造兩個英雄,用大量的減法把好萊塢那套煽動人心的戲劇化手段完全拋棄,回歸平實的手法卻也跟故事主人翁堅守的簡單信條互相輝映。

但這個「簡」背後藏著的卻是強大的情感寄託。電影裡最喜歡一場戲,辯護律師問不願出席聽證的被告丈夫說:「你有什麼話想對最高法院的法官說?」,丈夫回:「告訴他,我愛我的妻子」。原來他們堅守的只是一段與他人無異的夫妻感情,以及他們以此為基礎建立起的小家庭。而外在制度或者法律對他們的偏見,在丈夫簡單卻真誠的回答下顯得更加荒謬。

導演甚至把能夠有效煽動觀眾情緒的法庭交鋒完全隱去,也因此讓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看來更加雋永。在這個改變美國的官司勝訴之後,導演並不是帶觀眾去見證歷史的改變,或者是激昂地告訴你民權的珍貴。

電影的一開始,丈夫帶著妻子去看一畝荒地,那時他告訴她,我會在這裡蓋一棟屬於我們的房子。電影的結尾,他們經歷多年的波折,回到這個地方,一家五口,靜靜地砌著牆,磚頭堆疊起他們的希望,丈夫抬頭看了妻子,妻子微笑回應,電影就結束在這。

奧斯卡不知道何時才能肯定傑夫尼可斯,但他絕對是當前美國獨立製片最值得期待的年輕導演之一。

(文/林子翔)

Posts created 106

發表迴響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