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色彩的感受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雖然彩色電影成為主流,但是黑白電影至今依然保有一群支持者。不過,黑白與彩色電影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兩股勢力嗎?
大銀幕上的漫畫
漫畫受到平面以及邊框的限制,發展出一套與電影不同的說故事方式。若要讓電影在大銀幕上仍然保有漫畫的趣味,在電影化的過程中勢必要重新演繹這些元素。
《自由之心》延伸片單:當代的不自由
比起其他黑奴片,《自由之心》所欲談論的,除了奴役外,更多的是自由的層級與不自由的層級。但其實真正放眼全局,那種選擇是巨大不自由底下唯一的自由了。
《自由之心》:讓痛苦昇華的歌唱,談電影選曲
《自由之心》在聽覺的刻劃上,以重現十九世紀的黑人工作歌、靈魂樂與美國鄉村曲調等為主軸,其中選曲如<Roll, Jordan, Roll>等皆足以作為獨立於劇本與台詞之外的重要敘事文本。
《自由之心》:關於電影中的「畫外」 (off-screen)
畫外,既可以代表宿命、代表動作的強化,也可以代表另一個世界永遠不能由另一個世界所捕捉,因而與景框內的世界衝突。而這也與《自由之心》強調的角色歷程相符:進入到陌生的場域,面對逐漸滲透的殘酷「真實」。
《自由之心》:傳記改編電影的限制與突破
與一般的電影相比,《自由之心》的情節顯得平淡,甚至可以說,角色的處境,並沒有遵循一個三幕劇的公式,也就是:「鋪陳、衝突、解決」;但是它卻也有一個難以跳脫的格局,也就是這是一部傳記改編的電影。
《自由之心》:Solomon Northup的小提琴意象
「我希望它能為我們帶來歡樂。」當Ford主人把小提琴拿給Solomon作為他成功開鑿運河的獎勵時這麼對他說,我想這也是小提琴這個樂器帶給了Solomon苦難、陪伴了Solomon承受苦難之外的另一個意涵。
《自由之心》:再掘黑奴歷史
一直以來,導演Steve McQueen就想拍一部黑奴電影,不談令人憤恨不平的種族歧視、不談追求自由平等的暴動反抗,他只想據實呈現一個黑人如何從自由之身淪為奴隸,在這期間又遭受了多麼慘無人道的待遇。
《自由之心》:自由之心的眾多角色
《自由之心》是一部由Solomon遇到的人組成的電影,電影裡細膩地描述了主角Solomon和一路上遇見的人(不論白人、黑人)之間的互動,和細微的利害關係。電影雖然Solomon的故事為主軸,但其餘眾多的角色也具有一定的篇幅
《自由之心》:所剩無幾的自由
許多電影運用被箝制的肉體對比出慷慨激昂的人心價值,但《自由之心》卻讓人身自由一夕被剝奪,使人性尊嚴顯得不堪一擊。
《自由之心》:及格邊緣的三幕劇
《自由之心》到底算不算一部好電影?撇開其他因素,光在劇本上思考,那也不過就剛好擦過及格邊緣,而所謂劇本是「一劇之本」,站在這個角度而論,《自由之心》的整體表現不言而喻。
《地心引力》:Alfonso Cuarón創造的真實宇宙
《地心引力》最深刻的絕對是那彷彿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宇宙足以將人吞噬的靜謐和無邊無際、沒有方向和秩序的真空狀態、以及一股油然而生的茫然。電影裡的聽覺和視覺都精簡卻足夠強烈,因為導演Alfonso Cuarón非常懂得利用反差達到震撼。
《地心引力》#1:用最困難的技術說最老梗的故事
Alfonso Cuarón用最困難的技術,說的卻是一個最老梗、一點都不花俏的故事。這種劇本在好萊塢已經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