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果出任務》囊括世界各大獎,絕對是2012年最風光的一部電影。24 電影誌為大家整理了這部片的看片重點,首先分析其編、導、剪輯的優缺點,而後延伸出三點相關的議題與片單,讓大家對有更完整的背景,以及觀影之後的反思的空間。

最佳導演-班艾佛列克的導演才華

自《竊盜城》之後,班艾佛列克第三部執導的懸疑劇情長片,為他的事業創下高峰,《亞果出任務》囊括了三座奧斯卡獎,以及其餘多達62項大獎與67提名,而且多半是重要獎項如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剪輯、配樂等等。

如果以「搶救人質為主題的懸疑片」來評論《亞果出任務》,新意在於它取材獨特,劇本改編自一件被埋沒多年的真實歷史—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故事將「虛構的科幻電影」與「真實的國家衝突」並列、重構,兩件原本風馬牛不相干的事匯聚在一起,讓這場行動被賦予一種充滿玩味的獨特性與傳奇感。

從片首的漫畫分鏡搭配口述伊朗的漫長歷史,到開場以錄像再現暴動畫面,班艾佛列克展現其裁切故事的天分調度混亂場面的功力,簡潔明快地帶領觀眾進入重點。而自導自演的主角Tony Mendez登場之後,穿插其與政府協商計略、從兒子看的科幻片找到靈感、前往陽光明媚的加州片廠、聽製片人放肆揶揄好萊塢生態,一直到後半段踏上伊朗去解救人質,處理得算是游刃有餘。其中幾場戲拍攝Tony和六位人質穿梭在伊朗市集或者機場的人群之中,大大考驗導演控制場面的能力,而這些橋段也確實是本片拍攝最為精彩緊湊之處。然而,後半至尾聲卻為了增添情節之緊湊,置入過多千鈞一髮的橋段、違背真實事件,顯得刻意而不自然,讓收尾潦草平淡、令人失望。

最佳改編劇本美國英雄主義與類型片之結構公式化

「我們只說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並沒有說它就是事情的真相,

我們只是為了要拍出精采的故事,稍作修改增添戲劇效果罷了。」

-班艾佛列克

英雄主義與二元對立

綜觀而言,《亞果出任務》是一部結構上四平八穩,並且加上少許紀錄片片段呈現真實性的一部「變體」的好萊塢劇情片,然而,所謂變體,並非只在結構上有所突破,反而,紀錄片片段也是為了促成好萊塢公式化劇情所設計。最後,結構的設計,指向的是美國價值觀:英雄主義。

改編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鋪陳、衝突、高潮和解決都十分明確,從伊朗的民眾暴動、救援情況的險惡,到最後的海關、飛車追逐,都按照一定的步調,疊加緊張的氛圍。這種緊張感出自於劇情上的張力,而張力來自於鋪陳中的幾點,比方說,處境的兩難選擇、懸疑、任務的延宕和中止等等。

其中「兩難」和這部作品的元素較為相關。例如主角Tony Mendez在面臨選擇時,心中存在的兩方向的衝擊力互相對抗,使得角色在選擇上產生張力。Tony一方面要完成救援任務,另一方面則是自己的性命「顧慮」。救援任務的重要性,跟隨著影片的鋪陳,美國政府官員一再強調出,待救援的六人如果逃不出去,會遭到「斬首」,因此,這項救援計畫,是關係到六條人命,其重要程度難以被忽視。至於天秤另一端則是攸關主角的性命,自身為了救援任務所必須承擔的風險與代價。

除此之外,典型的英雄主義也常透過「二元對立」的公式,強化正邪(中性一點可以說是「正方V.S.反方」或「主體V.S.客體」)之分野,將故事單純化,讓觀眾能明確地選邊站。

以《亞果出任務》而言,美國人Tony做為任務的主角,自然是扮演「主體」的位置,伊朗人則成為「客體」。電影裡所再現的伊朗人,是高舉抗議牌吶喊的群眾,是衝進大使館的暴徒,這些形象都是負面、具有攻擊性、使觀眾想遠離的對象。相對地,主角以及與主角同一方的人質,則有更多特寫的處理,讓觀眾得以了解角色內心的脆弱,並產生同理心。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改編上,除了「沙赫」以外,沒有一個伊朗人被標示出姓名。無論是群眾、持麥克風演說的女人、配有槍械的軍人,他們都是無名者;而美國一方,每一位人質、電視上受訪者等卻都被清楚標示或朗誦出姓名

從歷史的角度,人質事件本身有更多複雜的政治因素,伊朗多年以來受到英美強權的操控,若要檢討,美國絕對需要兼負部分責任。然而,在好萊塢製片下的《亞果出任務》,難逃公式化的架構,並且為了娛樂化,裁切掉沉重的歷史背景、並偏頗其中一方、欠缺反思的空間,再次以封閉式的三幕劇訴說了一個人質事件,實現美國式的英雄主義,拯救人質性命、守護國家名譽。無怪乎被批評得獎不過政治正確罷了。

了不起的好萊塢

另一層政治正確,或許在於他宣揚了美國引以為傲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其光彩的一面。前半部,好萊塢以一種詼諧的方式出場,比方說和製片讀滿桌的劇本、半威脅編劇公會等等,但是到了讀劇的片段中,劇中回家的意象(其實也是希臘神話ARGO號:一群英雄能否在奪得金羊毛後安全返鄉的典故)整部片轉為肅穆,和世界大事:美國和伊朗的新聞片段,兩國的恩仇扯上了關係,在這裡,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朗的片段都是中立的,目的是在於凸顯真實世界中的恩仇,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做出反差,尤其劇中劇《亞果》還是設定為科幻主流電影。

因此,這個段落是對好萊塢的另一種詮釋,以這個事件作為起點,異種肅穆的「因子」隱藏在好萊塢的影片生產中,脫離既定之詼諧的視覺享受,而進入了重要的國際領域。

最佳剪輯平行事件的交叉剪輯法

《亞果出任務》將多種性質的素材拼接,卻顯得連貫,是他不同於其他候選最佳影片的地方。除了片首的漫畫、動畫搭配真實照片,也在演出的劇情片中,置入了訪真實的紀錄片片段。這些剪輯效果,都是要表達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雖然紀錄片是當時的真實情況,但是在剪接的再現下,並且加入另外拍攝的劇情片段落,成為一種劇情鋪陳元素,而失去了原先的影像真實。無論這些是否在伊朗真實發生的事情,紀錄片在這裡已經不是紀錄片。

另外一個剪接方面,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將好萊塢讀劇本、伊朗少女的聲明稿、美國總統的演講,交叉處理在同一個段落裡。雖然這個手法有意思,並且剪輯的效果是流暢的。然而觀眾在接收這一個段落的訊息方面,實際上難以專注連貫地在同一個聲音上。伊朗少女的一席話,是片中最難能可貴的伊朗觀點,然而卻被剪輯的效果,削弱了這個聲音。

(文/英嘉,慧瑄,Kamel,楊揚,小史,Peggy,Bess)

🍿《亞果出任務》 的延伸片單

https://24filmmag.com/1586/argo-iran/

https://24filmmag.com/1594/argo-media/

https://24filmmag.com/1607/argo-history/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