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人生》:以小見大,經典不滅

最近好片輪番上映榨乾影迷荷包,金馬影展又要到了,就像每年一次的深水炸彈炸開下半年大拜拜的序幕。但是還是要來推薦一下可能不小心被遺忘、難得能在大銀幕看到的經典好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

老實說如果你只跟我說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的電影,可能不會引起我的興趣。初看《舞動人生》,只是因為電影課的老師推薦,談這是一部進入新世紀之後難得精采貫徹英國新浪潮(憤怒青年)電影精神的作品,將視角轉往英國的工人階級,呈現出他們的生活困境之外,也緊貼時代與社會現實對庶民個體的影響。

衝著自己是肯洛區(Ken Loach)麥克李(Mike Leigh)的腦殘粉,怎麼也要看一下這部片是不是我的那杯茶啊(cup of tea)!

當然,這類電影關注的都是社會現實,只看你用什麼方式去包裝。《舞動人生》選擇的是把跳芭蕾舞的夢想與1984年英國礦工大罷工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一位生長在英國北部礦工小鎮的少年Billy,他的家庭世代以礦工為業,爸爸與哥哥正在參與由全國礦工工會組織反對柴契爾夫人經濟政策的大罷工,而他想的不是爸爸所期望像個男人練好拳擊鍛鍊身體承接礦工的衣缽,而是對芭蕾舞燃起了興趣夢想變成芭蕾舞者。

《舞動人生》之所以為傑作,不是因為它如何慷慨激昂地描繪這次影響英國工會運動至深的罷工歷史,或只是以廉價雞湯般的公式講述一個勵志故事,而是以個人成長經驗和青春的夢想,與社會脈動不斷地互文辯證,以小見大,舉重若輕。

在那個男生跳芭蕾舞會被視作娘娘腔、異類的時代,Billy的選擇無疑是叛逆的,他必須挑戰傳統價值觀與父權的期待,拋棄了三代傳承的拳擊手套選擇芭蕾舞鞋。電影不停地交叉剪接Billy追求跳舞以及身邊的父兄參與罷工運動的艱辛,這不僅是在實質經濟上成為Billy跳舞的阻礙(三餐都無以為繼了哪還有閒錢學跳舞),更是時代縮影在兩代人身上的對照!

父親從來沒有選擇過自己的人生,一輩子只知道當礦工,連連遭挫的罷工運動卻一點一點地消磨掉他對世界的期望。尤其是當他必須在聖誕節拆掉Billy母親留下來的鋼琴當作柴火燒的時候,就像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爐火前的啜泣令人鼻酸。生活逼人,卻還是能從中找到轉機,他看到的一絲光明就是那個晚上Billy在他面前跳舞的模樣(這場戲堪稱經典)。

就如同父親對哥哥說的:「他才11歲啊,給他一個機會吧,他可能是一個天才」,觀眾不會對父親哥哥的轉變有所懷疑,因為他們的人生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就像愛聽音樂的哥哥心裡可能也藏著一個無法實現的搖滾夢(還有奶奶總是掛在口中成為舞者的夢想),而Billy是他們唯一能賭上的希望。

芭蕾舞老師也是一樣啊!誰說生活無虞的中產階級就一定快樂呢?失敗的婚姻讓她只能寄情跳舞,她雖與Billy一家呈現階級貧富的對比,電影卻沒有因此落入非黑即白的對立或批判,反倒是看到無論哪一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著Billy追尋夢想。

所以當你看到鐵漢柔情的爸爸,婉拒芭蕾舞老師的金援、背叛罷工夥伴跑去礦坑的時候,怎麼能不感動!他根本不瞭解芭蕾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還對其帶有偏見,但他願意犧牲一切去幫助他的兒子發光,只因為他相信他的兒子。

《舞動人生》展現了編、導、演各方面的高水準,很難想像竟然是導演處女作。飾演Billy的Jamie Bell小小年紀表現驚人,不禁讓人聯想起肯洛區的經典之作《鷹與男孩》(Kes,1969),當芭蕾舞學院主考官問他「跳舞是什麼感覺」的那場戲,他回答時眼中散發的光芒,就跟當年《鷹與男孩》裡面主角在課堂上講述如何飼養老鷹的那場戲一樣動人。

Jamie Bell當年也打敗湯姆漢克、羅素克洛等沙場老將拿下了英國奧斯卡(BAFTA)最佳男主角,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另外包括父親、芭蕾舞老師、哥哥、奶奶等配角都刻畫得有血有肉、表現畫龍點睛。角色活了,電影就好看。

最令我敬佩的是導演Stephen Daldry,對在時代中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投注的同情以及人道關懷,他也許不能改變某些令人沮喪的現實,可是他能透過電影,給予他的角色毫不廉價的希望與救贖。

(文╱林子翔)

Posts created 10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